分类
技术文章 教程

方程式里的G值,聊聊我测过的F3,F4

18年下,我们机车小子团队正打算往专业赛事上发力。与朋友聊起,将来我们的目标是方程式,因为它是真正考验综合技术的最高舞台。朋友不信。

1

半年之后,我们连上中国F4,亚洲F3。虽然我们还有各种问题要挑战,但看着车上的数据、画面实时回传,自豪感容生。自己也没想到,赛事舞台这么大,这么近。

2

很多车迷,听得最多的是F1,甚至不知道国内还有F4,以及在中国设立了分站的亚洲F3。老实话,两年前,我也不了解。

为了让大家更好了解方程式这项运动,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。既然我们做的就是数据直播,为何不把公开过的部分数据来个隔空对比,好让大家更好明白这方程式的“性能天梯”?

5

样本来源:F3、F4,两位车手在上赛同一天的练习数据。两位车手都是朋友,都是顶尖水平。但我所引用的数据并不代表选手与F3、F4赛事本身的最高水平,这一点值得强调。

另外,对比本身不为分高低,因为每一项赛事都有它自己的限制,冠军都值得尊敬。本文的目标,是透过数据,让更多车迷朋友了解方程式运动的本身。


圈时:

4


(为便于数据分析,未取官方的赛道终点线,而是在终点线后的入弯点分段)
 从单圈来说,F1的上赛圈时最快是1:31, F3是2:02最快,F4是2:13左右。

再给大家一些参考,蔚来EP9曾刷过2:01。 GT3,在上赛大概是2:05。M5创造过2:22秒的4门车记录,Panamera Turbo曾刷新过4门豪华轿车的记录2:27……

突然觉得驾驶一台F4,朝着更高级别赛事努力,还是很不错的。和GT比,F4的价格简直太“白菜”了。


极速:

从我采集到的样本里截取。F4, 219 千米/时(样本);F3, 247 千米/时(样本);F1,327千米/时(媒体记载。将来说不定我们也会实测)。

5.1

F3与F4在每个赛段的速度(绿线是F3,红线为F4)

5.2

上赛地图(不同颜色,对应上图不同速度)

用327千米/时去冲刺直道然后安全下场,我这辈子是不考虑了。让我用247千米/时还是可以考虑的,不过也得在我先掌握用219千米/时去冲刺然后还能安全进弯……

要想驾驶F4,加速到219千米/时上还能准确判断进弯距离,也不简单。因为不同速度下,打同样的方向,车身横向受力是不同的。因为横向G值是按速度的平方增加。如果瞬态的G值增加,轮胎不能提供对应抓地,车子就成离心运动,失控了。

因此,赛道上随意转向,轻则侧滑,重则冲出赛道。这是为啥入弯前一定要减到安全速度,同时家用车的转向调校,在低速时要轻,高速时要重。


G值:
既然提到G值,高阶车迷知道它在车辆工程上是非常有用的工具。还是有必要费点笔墨科普下G的含义:

它即是可以描述速度变化的一阶导数,又是可以描述力与质量关系的比例关系。通俗来说,就是单位质量上受了多大力气。它的单位是米/秒^2,表示每秒钟速度改变1米/秒。

9.8米/秒^2 = 1G,也就是35千米/时^2 = 1G。如果你家的车制动力够大,可以创造1G的加速度,则代表可以用2.8秒钟,从100千米/时减速到0。

这时,如果你的体重是80公斤,则你会感觉到安全带用80公斤的力气拉着你,基本上就是摔跤拍地上的感觉。

所以,一般说几个G,你就可以想象是什么感受了。

5.3

如果你车上坐了老人小孩,你肯定希望车辆平顺。在红绿灯时,我们一般都提前收油滑行,采用发动机制动,这时通常都是-0.1G的加速度。最后几十米,稍微增加点刹车力度,有个-0.2 G,车辆就稳稳停下了。车上小朋友依然开心玩玩具,也不会往前冲,老人也很高兴。

如果你前面有个讨厌家伙突然变道,让你紧急刹车,最后化险为夷,这时,一般0.5G~0.7G。车上小朋友可能就会撞前面座椅,开始嗷嗷哭了,然后你可能也会路怒一场。

图片 1

而超过1G ? 那家用车的ABS这时多半已经在弹你脚底板,安全带已经勒到你肋骨,同时你已经感觉到面部开始充血,脸大了一圈。就和俯卧撑感觉一样。


纵向G值:
作为参与过威Sir测试场的技术人员,表示正常人连续感受5次达到1G的刹车测试,就该恶心想吐了。在F3,F4,单圈,超过1G的刹车有6次。

5.5

纵向G值对比

它们分别对应下面几个弯:

5.6

在5号位置,F3战车经过247km/h的高速之后,你甚至需要2G的刹车才能让车安全进弯。如果1G刹车可以让你脸大一圈,那2G,基本可以让你感觉眼珠、鼻涕、口水都要离脸而去。

经过统计,在F3战车,刹车超过-1G的,每圈里长达8.1秒,超过1.5G长达4.2秒,单圈有0.6秒甚至超过2G。

整场比赛跑下来,F3上“脸大”时间可能超过160秒。差不多感受到200个俯卧撑了。

似乎发现了一条新线索:评价是不是老司机,看脸大就行……?

5.7

其实方程式的刹车系统并不恐怖,甚至不算豪华。不需要打孔,不需要碳纤盘。为啥?因为车本身够轻,并且可以吹着自然风。

5.8

横向G值:
再看弯道,这是方程式的精髓。热熔胎、空气套件增加的下压力,轻松创造大于1.5G的弯道感受。一圈中,有10次:

6.0

横向G值对比

5.9

其中,有4处弯道的极限G值,是在时速100千米/时以上发生的。从这点上看,F4拥有与F3同样的入弯“质感”。不过,2G不是普通人受得了的,在体验之前,最好先感受下家用车的1G,以及F4的1.5G。

6.1

最牛掰的是在上图2号位置,F4的出弯加速到160千米/时,横向G值达到1.5G。这已经是GT级别的感受了。而F3此处可以到190千米/时,出弯超过2.2G。

6.2

所谓方程式,即处处值得计算。这种贴在赛道上被甩,被拉,被颠簸的感受,还是值得作为人生目标奋斗的……


后记:
如果你已经读到这里,表示你与我一样,是技术控,半专业人士。欢迎向我们提问,交流更多。或者加我微信:jichexiaozi986,进群交流。

其实这几个月,我们除了三个方程式——F3,F4,FSAE(大学生方程式),还踏上过一众中字头赛事。

中国直线加速锦标赛(Fast4ward),中国量产车(CCPC)、中国新能源(CEVC)、中国拉力(CRC)、中国房车(CTCC)、中国卡车(CTR)、中国耐力(CEC)、中国电动(CECC)、中国漂移(CDC)等等……

6.3

加上我之前写过的P3(郭富城、林志颖拥有车队)、还有每场都做数据分析的蛙赛的M2K等等,这几个月,我们与国内赛事圈的各路大哥们,走遍了天南海北。我们希望,尽绵薄之力,缩短赛事与车迷的距离。